PP电子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卫生健康人才的重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助力我国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支持相关政策制定以及推动院校教学改革,我们编辑发布《医学教育动态》。
本动态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编制,秉持“国际视野、前沿追踪、创新探索、宏微相济”原则,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积累与优势,结合医学院校的实践经验,聚焦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学院校等公开发布的最新政策、重要活动、改革实践、国际经验等内容进行汇编,汇聚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以供参考。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9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召开2025年国家巡回医疗队工作启动会,标志着常态化巡回医疗制度全面落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国家中医药局副局长陆建伟出席并讲线支国家医疗队,计划对西部12省份及中部6个省份的218个县,通过开展疾病诊疗、健康宣教PP电子、适宜技术培训等活动,开展不少于3周的巡回医疗服务。
官网同步发布了《关于建立常态化巡回医疗制度的通知》及政策解读。通知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是组建多层次巡回医疗队伍,国家巡回医疗队由委属、“双中心”高职称专家组成,省内三级医院全参与,鼓励社会办医加入。二是实现广覆盖巡回医疗范围,聚焦中西部薄弱县、乡村振兴县、民族地区、边境及老区,省内薄弱县全纳入,京津沪对口延伸。三是丰富多层次巡回医疗内容,除诊疗外,加宣教、培训、远程、急救、专科帮扶,突出中医特色。四是建立固定化巡回医疗频次,国家巡回医疗每年1次,时间不少于3周;省内县级每季度、乡村级每月各巡不少于1次。五是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支持保障和宣传引导,推动《通知》落地见效。(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2025年9月4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9月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指导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怀进鹏强调,要不断深化对贯彻实施《纲要》、加快教育强国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要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战略属性、政治属性和人民属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纲要》落地见效,统筹守正与创新、统筹综合改革与试点推进、统筹重点突破与久久为功、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要锚定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纲要》和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文章提出“六个紧扣”:紧扣立德树人这个“一号工程”、紧扣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重点、紧扣教育公共服务这个坚实基石、紧扣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个基础支撑、紧扣教育数字化这个新赛道、紧扣教育对外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要求教育系统锚定2035年目标,统筹守正与创新、试点与推广、发展与安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9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京会见俄罗斯联邦卫生部部长米哈伊尔·穆拉什科,双方就加强中俄卫生健康领域交流合作交换意见,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在医疗卫生数字化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雷海潮表示,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坚定相互支持,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两国在传染病防控、灾害医学、医学人才培养、传统医药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此次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是中俄在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合作成果。中方愿同俄方继续在重点领域开展有效务实合作,加强在多边平台的战略协作,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穆拉什科表示愿同中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加强在医药研发和技术创新、医学教育、医疗旅游、传统医学、灾害医学等领域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健康福祉。
9月2日,北京市医师科学家培养基地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举行。此次座谈会聚焦培养基地导师与学员的深度对接,为首都医疗卫生体系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来自北京市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科学家学员展示了各自在临床与科研领域的专业背景与发展规划。在自由交流环节中,导师与学员围绕科研合作、职业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座谈会的举办,标志着北京市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在医学院新一轮推进。清华大学医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医师科学家培养机制,持续优化跨学科培养体系,为首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是北京市卫健委为培养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推出的重点项目,入选者将在临床、基础双导师指导下在高水平研究机构接受系统科研训练,进而提升医学科研思维与素养,培养独立开展高水平医学研究的能力。清华大学医学院是该培养计划的首批培养基地之一。
9月6日,北京大学《医学病毒与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智慧课程建设启动研讨会在线举行。课程负责人彭宜红教授及其团队携手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超星集团,将在国内率先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医学智慧课程的全链条,构建“人机协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范式。
会上,彭宜红教授详细介绍了“与AI共探微生物学发展里程碑事件,解锁科学发现与思维升级双重密钥”的作业设计思路及作业指导手册。该校202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代表肖韵航现场分享了人机协同完成的作业情况,借助AI工具进行人机交互协作,确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完成学习内容并记录人机交互学习过程,以及进行人机双向评估等环节,深入探究了科学史相关知识,实现了知识整合、能力提升和思维跃迁。此举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受到同学的广泛肯定和欢迎,展现了AI辅助学习的广阔前景。超星集团董事长史超介绍PP电子,平台将为课程定制知识图谱、3D虚拟展厅、AI助教和专属大模型,实现“一生一路径、一课一知识库”。
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维民教授总结指出,人工智能正将教师从“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习架构师”,上述智慧课程是一种师生关系和教学范式的转变,将重塑教育生态。
按照计划,课程组将于10月30日前完成知识图谱与章节脚本,11月在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智慧课程平台上线首批示范课程,并向全国医学院校开放共享,为AI时代的医学教育提供“北大样板”。
8月29日,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重庆医科大学举行。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设立,重庆医科大学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该研究院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健康需求,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和智慧医学前沿方向,聚焦新药创制、AI赋能诊疗、转化医学等关键领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临床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与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研究院实施国际化与人才双轮驱动战略,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团队,积极培育本土青年科研骨干,全力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
仪式上,渝中区与重庆医科大学签署了《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 重庆医科大学共建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渝中区将携手重医打造“一流智慧医学”科创平台,打造“校地赋能产业”的创新引擎,打造“科创汇聚人才”的兴业高地,打造“研发—转化—产业”一体化创新生态圈,推动研究院加快成为全球领先的国家级科创平台。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报告《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挑战与机构应对:是否存在构建能力框架的空间?》(The challenges of AI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Is there room for competency frameworks?),梳理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现状,指出高校亟需制定全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报告基于2021年至2024年文献综述及全球16所高校实践,发现高校当前应对多停留在使用指南层面,普遍缺乏系统化AI能力框架。
一是学术界和就业市场存在AI技能差距。未来多数岗位受AI影响,但58%的学生对此毫无准备,超半数对自身AI技能缺乏信心,且教师使用AI工具比例低,能力框架对培养AI素养及伦理理解至关重要。二是当前体制对策不足。高校举措零碎,多聚焦制定生成式AI使用指南,缺乏系统化技能培养,需向“人工智能渗透式教学法”转型。三是缺乏全面框架。报告建议借鉴K-12(Kindergarten-12,幼儿园-12年级)教育体系框架,开发涵盖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大维度的面向高等教育的人工智能能力体系。报告精准诊断了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指出高校应具备引领变革的能力,采用全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为毕业生融入人工智能社会做好准备。
9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颠覆、困境与方向》(AI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Disruptions, Dilemmas and Directions)论文集。该论文集由UNESCO教育助理总干事Stefania Giannini主导,汇集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一线篇深度文章,内容涵盖AI对教学、学习、评估、教师角色、教育伦理、治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深远影响。并提出构建“以关怀为核心的AI教育”新范式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AI已从“工具”转变为“参与者”,在教育中扮演个性化辅导者、评估者、内容生成者等多重角色。然而,AI不应成为教育的中心,而应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与知识共享。
尽管AI有望提升学习效率,但其带来的“智能鸿沟”可能加剧全球教育不平等。报告强调,AI系统往往以英语和西方知识体系为主,忽视本土语言、文化与边缘群体的需求,导致“编码的不平等”。
传统考试与作业评估方式已难以应对AI生成内容的挑战。报告提出“后评估时代”的概念,倡导以过程性、反思性、协作性为核心的新型评估体系,强调学生的真实能力与伦理判断力。
AI无法替代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支持与价值引导。报告呼吁“重新赋能教师”,通过AI协作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师在教育伦理、社会情感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报告提出“关怀伦理”框架,主张AI系统应体现“关注、回应、责任与能力”四大维度,确保技术在教育中体现对人的尊重、理解与陪伴,而非控制与替代。
由教师主导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呼吁伦理前置、民主审议、价值公开,以师生真实需求为源,用参与式设计把人权、尊严铸进系统。
AI赋能正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工具,倒逼各国将AI教育政策升级为“系统变革+集体学习”的治理平台,需要从“堆数量”到“智能型”,重塑AI时代的教育权力格局。
报告最后强调,AI不是教育的未来本身,而是我们构建未来教育的“镜子与工具”PP电子,要坚守教育公平底线,建立“伦理守门人”制度;要重塑课程与教学,用“人本AI”替代“算法填鸭”;要搭建多元协商平台,让“被忽略的声音”成为设计起点。
UNESCO呼吁全球教育界、政策制定者与技术开发者共同行动,确保AI成为推动教育公平与人类发展的积极力量。
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数字化与AI对受教育权的影响,涵盖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数字鸿沟、非国家行为体角色及治理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数字化对支撑受教育权实现的相关人权的影响,包括隐私权、免受暴力权、工作权、信息权、文化权以及表达与自主权等。
报告指出,新冠疫情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加速教育数字化,重塑传统教学模式,既带来扩大教育覆盖面、实现个性化学习等新机遇,也带来诸多挑战,如加剧现有不平等、引发隐私安全问题,催生伦理规范等新议题。截至2024年,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无法接入互联网,可能催生人工智能鸿沟,受冲击严重,缺乏保障措施,教育权等基本人权将受威胁。
报告强调,要优先重视以人为核心、基于权利地使用数字技术PP电子,让所有学习者受益,呼吁采取紧急国家和国际行动,确保技术促进受教育权,主张以人为本、以权利为基础,增加所有人学习机会,让决策者等各方行动起来,使数字进步与普及教育权利相契合。
报告指出,美国高校人工智能应用正从试点走向系统化,但治理运营、师资培训与政策制定仍显薄弱。调查显示,教学领域的AI应用最成熟,46%高校已进入初步阶段;而治理与运营应用相对滞后,分别有20%与15%的高校尚未起步。师资知识匮乏仍是最大障碍,78%受访者认为教师缺乏AI技能严重制约教学应用。尽管政策制定提速,已有31%高校出台AI相关规定(较2023年8%大幅上升),但多数聚焦学术诚信,对于伦理与数据隐私的关注仍不足。
报告建议高校加快制定AI治理框架,强化师生AI素养培训,设立激励机制,并将AI能力纳入课程目标,推动教育公平与技术可持续发展。WCET指出,AI正从辅助工具转向教育代理,高校须主动应对,避免教育质量与治理能力滞后。
近日,德国夏里特医学院和柏林健康研究所(BIH)共同成立了衍生公司dotbase medical GmbH。该公司致力于开发结构化数据整合平台dotbase,使其医疗数据可以利用于个性化治疗。
dotbase代表了新一代的医院系统,它将基于更精准的数据基础,以提升患者照护水平。dotbase平台以标准化的方式整合并结构化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使其能够长期用于研究和质量保证。该平台不仅将临床专业知识与AI支持的分析相结合,还整合了患者报告的结果。医院用户只需几天时间,即可通过设置单独的模块和治疗路径,将工作流程调整到特定专科的流程,无需任何编程知识。这使得医疗专家不仅能够直接贡献专业知识,还能不断完善个性化治疗所需的数据基础和应用选项。同时,dotbase还能全覆盖医院日常的行政和财务需求。
8月3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NEJM副主编、《NEJM医学前沿》执行主编肖瑞平教授为通讯作者的观点文章 (Advancing Physician-Scientist Training in China —Challenges, Gaps, and Future Directions)。该文章系统梳理当前中国医师科研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并详细介绍中国多管齐下,通过如国家资助持续加码、临床研究平台快速布局等措施,近年在医师科学家培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同期,《NEJM医学前沿》特邀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维民教授为该文章撰写述评。王维民教授指出,医师科学家培养应从医学教育与医学研究双重视角统筹设计,强调分阶段、个性化、跨学科和长期培养的理念,构建“教育奠基—研究支撑—制度保障—文化引领”的全方位培养框架,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扎根临床、勇于探索、善于育人的高水平医师科学家,为中国医学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在全球医学界普遍面临医师科学家短缺的当下,中国经验为破解“临床—科研断层”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参考。NEJM评论认为,这篇来自中国的观点尤为及时,为促进中国乃至全球医师科学家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建议。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向杜克大学提供6900万美元经费,用于支持其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Duke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 CTSI)在未来七年内开展“通过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转化科学改善全民健康”项目。
杜克大学自2006年起即成为首批12所获得NIH临床与转化科学奖(CTSA)的院校之一,2013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47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续约资助。本次新一轮资助将进一步推动其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并深化与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NCCU)的合作,双方已共同启动试点研究伙伴关系、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及多项涉及科研人才建设、社区参与和研究创新的举措。
该项目的重点包括:推动临床与转化科学的创新、拓展一流研究服务和基础设施、推动与社区合作的卫生健康研究、培养跨学科研究人才、推广透明且合乎伦理的数据使用(包括人工智能应用)框架。
此外,CTSI还获得790万美元资助,用于支持该研究所未来五年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
近期,美国教育部正在推进实施《“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简称OBBB),但最新草案把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卫生博士(DrPH)等核心公共卫生学位排除在“专业学位项目”清单之外。一旦定案,攻读这些项目的学生可能将失去联邦助学金资格,进而阻碍其受教育机会并损害未来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明确将MPH、DrPH及同等公共卫生学位纳入“专业学位项目”定义范围;二是就贷款额度调整发布清晰的实施指南,避免对学生造成干扰;三是恢复教育部足够的人员配置与支持,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四是提高毕业生收入数据使用的透明度;五是明确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发放规则,避免对低收入学生造成无意中的障碍;六是在相关规则制定委员会中纳入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这些建议对保障教育公平、维持一支强大且具备应对能力的公共卫生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英国公共卫生学院(Faculty of Public Health, FPH)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致力于加强各国卫生体系能力建设,以更有效地发挥公共卫生体系核心职能。此次合作源于2022年以来WHO、FPH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制定发布的《履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国家人力能力,包括重点关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协调世卫组织和合作伙伴贡献的路线图》。
根据新签署的合作协议,下一阶段工作将聚焦于支持WHO落实路线图中提出的五年愿景与行动计划,具体包括:
未来五年内PP电子,FPH将组建专业技术顾问团队,与WHO及其成员国协同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并根据各国国情制定具体方案,强化国家卫生体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第41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组织做好系列宣传庆祝工作。今年的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19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和第四批(20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近日,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安宁疗护发展,规范安宁疗护实践行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对2017年印发的《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国卫办医发〔2017〕5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2025年版)》,《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同步废止。
8月22日,国家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