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2024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提出的CARE路径引发全球关注,这一创新框架将如何指导中国临床实践?
在近期举行的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最新发布的《心房颤动管理指南》 ( 以下简称 “欧洲 房颤 指南 ” ) 以其创新的 “ CARE ” 管理路径成为全场焦点。这一路径的提出,标志着房颤诊疗模式正在经历从碎片化管理向全周期、系统化管理的重大转变。
作为《中国房颤管理指南》制定专家组的重要成员,医学界特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深入剖析了欧洲指南的临床价值,并系统阐述了中国指南的制定思路与特色创新。基于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十年的丰富经验,新指南既充分吸收了国际最新循证证据,又紧密结合我国医疗实际,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更可行的全程管理方案。
欧洲房颤指南最重要的革新在于其管理理念的转变PP电子。传统的“ABC”路径(即抗凝、症状控制和心血管风险管理)已经升级为更为全面的“CARE”综合管理体系,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房颤诊疗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更体现了对患者全程管理的重视(图1)。
“[C]共病及风险因素管理”作为路径的首要环节,体现了对患者整体健康的关注。欧洲房颤指南着重强调了包括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 2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及生活方式(运动和过量饮酒)共7个因素控制对房颤的影响。黄从新教授指出:“在我国临床实践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共病,这些共病的规范管理直接影响预后。”
“[A]预防卒中及血栓栓塞”的优化是路径的第二大支柱。欧洲房颤指南一项较为重大的变化是在对房颤患者进行栓塞风险评估时,去掉了性别作为房颤卒中风险评分中的一项,改为了CHA2DS2-VA评分(图2)。将评分达到或超过2分作为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的指标,以决定是否开始口服抗凝治疗。黄从新教授补充道:“指南推荐根据动态风险评估调整抗凝方案,这一理念我们已经在部分中心开始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欧洲指南提出的“[R]室率与节律控制”策略与中国近年来的临床探索方向高度一致。过去几年,由于多项RCT研究及同质的荟萃分析的发表,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节律控制的首选治疗策略。欧洲房颤指南同样推荐使用导管射频消融用于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缓解疾病进展。黄从新教授表示:“我国在导管消融等节律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的节律控制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新指南的这一推荐将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循证依据。”
“[E]评估与动态再评估”作为路径的闭环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欧洲房颤指南突出强调了定期重新评估治疗方案是提高房颤患者整体护理质量的关键PP电子,另外动态监测模式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黄从新教授特别强调:“指南首次将多学科团队(MDT)管理模式作为强制性要求,这与我国房颤中心建设理念高度一致。我们现有的MDT团队已涵盖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14个专业领域,这种协作模式使复杂病例的诊疗质量得到显著提升PP电子。”
即将发布的《中国房颤管理指南》在充分吸收国际共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医疗实际,将在多个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案。
智能医疗的应用是中国指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一。我国开发的AI预警系统已经在全国23个省份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其性能指标显著超过指南要求。“这套系统不仅能够准确识别常规心电图中的房颤,对短阵房颤的检出也具有独特优势。”黄从新教授补充道。与此同时,远程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抗凝治疗的达标率得到显著提升,为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模式。
在分级诊疗方面,指南尝试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路径。黄从新教授举例说明:“‘基层筛查-区域中心确诊-社区管理’的三级网络模式,已经在湖北、江苏等多个试点地区取得良好效果。”针对我国特有的无症状房颤筛查难题,指南也将创新性地推荐智能移动筛查方案,使无症状房颤的检出率得到提升。
黄从新教授认为,当前医学发展正在经历从经验医学PP电子、循证医学到智能医学的重要演进过程,这一转变将深刻影响房颤管理的未来发展,带来诊疗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在医学教育培训方面,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正在带来革命性变化。黄从新教授介绍道:“目前开发的房颤消融模拟训练系统可以高度还原各种手术场景,包括常见并发症的处理。通过这种沉浸式训练,缩短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显著提升了培训效率。”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得诊疗方案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黄从新教授分享道:“通过整合基因组学、影像组学和临床数据,我们为一例多次消融后复发的难治性房颤患者制定了精准的个体化方案。”充分展示了智能医疗在复杂病例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的随访管理模式。“通过智能手环等设备实现的连续心电监测,使我们能够较传统方法平均提前发现病情变化,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赢得了宝贵时间。”黄从新教授生动说明了智能医疗在疾病管理中的时效性优势。
黄从新教授语重心长地强调:“在智能医学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必须主动拥抱这一变革浪潮,既要系统掌握智能医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更要深入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通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必将显著提升疾病早期筛查和精准预防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一PP电子、二级预防的实效性。”
从国际共识到中国实践,房颤管理正在不断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正如黄从新教授强调的:“只有将先进理念与中国实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提升诊疗质量,造福广大患者。”新版《中国房颤管理指南》的制定既充分吸收了国际最新循证证据,又体现了中国医疗实践的特色创新,必将推动我国房颤诊疗水平实现新的跨越。
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全国房颤中心联盟(AFCUC)主席、美国心律学会(HRS)Fellow、欧洲心律协会(EHRA)Fellow、美国心脏学院(ACC)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ESC)Fellow、亚太心律学会(APHRS)执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等。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等。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